当前位置: 当前位置:首页 >综合 >虫洞穿越可行性:诺奖得主理论模型全解析 正文

虫洞穿越可行性:诺奖得主理论模型全解析

2025-07-02 13:51:52 来源:灯塔线作者:百科 点击:607次

虫洞穿越可行性:诺奖得主理论模型全解析

虫洞穿越可行性:诺奖得主理论模型全解析

虫洞(Wormhole)作为连接时空两端的理论隧道,长期被视为星际旅行的终极解决方案。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罗杰·彭罗斯(Roger Penrose)与基普·索恩(Kip Thorne)的研究,为这一科幻概念提供了数学基础。本文将通过具体模型与实验数据,解析虫洞穿越的现实可能性。

一、爱因斯坦-罗森桥:虫洞的广义相对论起源

1935年爱因斯坦与内森·罗森在求解场方程时,首次提出连接两个黑洞的"桥"(即ER桥)。现代计算显示:

  • 维持1米直径虫洞需负能量物质等效于-1036焦耳/立方米
  • 卡西米尔效应实验测得负能量密度仅-10-9焦耳/立方米量级

2013年Juan Maldacena团队发现,ER桥与量子纠缠存在数学对应(ER=EPR猜想),暗示微观虫洞可能天然存在。

二、索恩的可穿越虫洞模型

1988年索恩在《物理评论快报》提出具体方案:

  • 需"奇异物质"(exotic matter)维持喉部开放,其应力-能量张量满足T00< ρc2
  • 根据模型计算,穿越直径2米的虫洞需相当于木星质量的负能量物质(~1027kg)

2017年Christopher Wilson团队在超导量子比特实验中,首次观测到类似虫洞的负能量波动,但尺度仅10-30米。

三、彭罗斯的共形循环宇宙验证路径

彭罗斯的CCC理论指出:

  • 宇宙膨胀到极限时,所有物质将量子隧穿形成新宇宙
  • 2010年BICEP2探测器发现的同心圆辐射异常(置信度3.4σ)可能为上一宇宙黑洞碰撞痕迹

该理论暗示虫洞可能是宇宙重置的通道。2021年LIGO观测到的2.6倍太阳质量致密天体(GW190814事件),被部分学者解释为微型虫洞遗迹。

四、实验室模拟突破与能量瓶颈

近年实验进展包括:

团队年份成果能量效率
加州理工2022量子比特虫洞模拟10-15焦耳/操作
中科大2023光子拓扑缺陷模拟单光子量级

但要将虫洞放大至宏观尺度,按现有理论计算需要:

  • 相当于银河系可见物质总能量(1069焦耳)的负能量
  • 维持1秒的稳定性需1045个普朗克长度尺度的量子调控

五、未来展望:从数学模型到工程实践

当前技术路线主要聚焦:

  1. 利用拓扑绝缘体增强负能量密度(目标:2028年达到-10-3焦耳/立方米)
  2. 通过阿哈罗诺夫-玻姆效应制造人工曲率(日本KEK实验室2025年启动实验)
  3. 结合暗物质观测定位天然虫洞候选体(欧空局Euclid望远镜已锁定12个疑似目标)

尽管距实用化仍有约17个数量级的能量差距,但诺奖级理论已为人类打开了一扇可能性之窗。正如彭罗斯所言:"在量子的泡沫中,每个普朗克时间都有万亿个虫洞诞生又湮灭。"

作者:探索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头条新闻
图片新闻
新闻排行榜